中国武術雑記帳 by zigzagmax

当世中国武術事情、中国武術史、体育史やその周辺に関する極私的備忘録・妄想と頭の体操 。頭の体操なので、たまたま立ち寄られた方は決して鵜呑みにしないこと(これ、肝要)※2015年2月、はてなダイアリーより移行

順徳詠春拳が「中国体育非物質文化遺産」に認定

佛山の詠春拳内輪もめをしているさ中、順徳詠春拳が国レベルの「中国体育非物質文化遺産」として認定されたという、全球功夫網の記事(以下に全文をコピペ)。

「中国体育非物質文化遺産」というのは、これまでこのブログでもメモしてきた中国文化部が認定したものではなく、体育運動総局が《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2013年)》なる規定に基づいて認定したものらしい。扱いは従来の文化部が認定する「非物質文化遺産」と同等である、という。

安徽省で開かれた、「2013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覧会」で一気に37項目が認定されたようで、リストは未見なものの、「中国体育非物質文化遺産」で検索すると、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永京拳、太極導引功などが認定されたことがわかる。

文化部が認定する非物質文化と同じであるなら、別々に認定する必要はないと思うのだけれど、どうなんだろう。

以下、全球功夫網の記事。

顺紱永春拳入选国家级“非遗”
全球功夫网讯 顺紱永春拳昨日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这意味着,此前传出的顺紱永春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

被授予中国体育“非遗”项目

不久前,佛山咏春发生内讧事件,叶问长子叶准在佛山开发布会遭同门佛山精武体育会会长梁旭辉“踢馆”。在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期间,和佛山咏春有千丝万缕关系的顺紱永春掌门人陈国基突然宣布,顺紱永春拳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通过初审。

昨日下午,正在安徽举行的“2013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对37个获得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或单位授牌,顺紱永春拳被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牌匾。

“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今年博览会将往届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两会合一。国家体育总局给获得批准通过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单位授牌,是其中一个环节。

此次赴芜湖接受牌匾的,包括顺紱永春掌门陈国基及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陈文庄等人。“授牌一刻,我觉得非常值得庆祝!据我所知,广东省还没发现有别的项目获得通过。”陈文庄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地位等同文化“非遗”

据了解,此前各地申遗,都需先由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初审,然后递交文化部复审,通过后才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顺紱杏坛镇宣办一位负责人介绍,与这个传统申请办法不一样,顺紱永春此次申请则是直接面向国家体育总局,该局同样有体育范畴内非遗项目认定、评审权,因此申请成功后和传统的文化“非遗”地位一样。

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2013年)》规定,申请国家体育“非遗”成功后,国家体育总局将对项目进行宏观指导,在政策、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资料

永春咏春 正统之争

近年来,随着咏春拳大热,咏春正统之争也浮出水面。

在今年10月13日举行的第五届顺紱陈华顺永春拳文化节上,顺紱陈华顺永春拳第四代掌门人陈国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都是和我们陈华顺学的拳,你说谁更正宗?”

杏坛文化站申遗资料显示,叶问原名叶继问,是顺紱永春拳宗师陈华顺(即“找钱华”)的封门弟子。目前,在陈华顺杏坛的旧居,还保留着叶问送给陈国基爷爷陈汝棉开武馆的牌匾,陈华顺9个弟子有签名,当时叶问署名“叶计问”。

据悉,永春拳清末传至广东佛山的梁赞,梁赞传给顺紱人陈华顺。顺紱杏坛镇东马宁村支书徐兆祥称,咏春拳是永春拳衍生而来的。

据了解,目前顺紱永春拳的拳术一共有12套,而咏春拳只有3套,棍术也只有1套。

但早在2010年7月,叶问长子叶准曾直言,“我不会承认永春是咏春,我父亲叶问,我父亲的师傅梁璧等宗师,都是咏春拳法,传统的咏春拳也就只有三个套路,不似永春那么多。”

佛山市精武会会长梁旭辉则曾表示,咏春与永春,在小念头、寻桥、标指的套路基本一致,而永春拳独有的技法,如花拳等,则类似洪拳,这些套路跟咏春的关系不大。目前在珠三角一带甚至海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九成武术爱好者练习的都是咏春拳的3套拳法。
http://www.qqgfw.com/News_1Info.aspx?News_1ID=20323

これに関連する、中国青年報の関連記事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别走歪了“申遗”路
本报记者 慈鑫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04日 04 版)
2013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11月1日〜3日在安徽芜湖举行,400多家参展单位带来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过,据记者了解,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很多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都面临着衰落乃至失传的威胁,申请立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最好“保护伞”,但“申遗”过程却存在滥竽充数的隐患。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很多项目,如龙舟、舞龙舞狮、秧歌、锅庄舞、太平鼓等,尽管现在被划至民俗类项目,但参与者需要很大的运动量,实际上也是体育项目。”深圳大学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小蓉,在芜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这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成为‘非遗’项目,是与国际接轨的概念,因为这些项目为什么值得保护,需要怎样的保护,外界很难了解,但如果它有‘非遗’的称号,外界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个体育项目有怎样的保护价值。”

陈小蓉介绍说,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非遗”保护起步很晚,这和早些年体育主管部门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工作思路有很大关系,“直到现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该如何进行“非遗”保护,有很多领域仍是空白。”

不久前,陈小蓉在甘肃实地考察了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壳子棍,“这是甘肃秦安地区的一个特色武术项目。”陈小蓉说,“但现在,壳子棍的传人越来越少,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将只能在纪录片里再看到它。”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诞生和发展所依赖的农耕文明已经消失,这些体育项目走向衰落乃至失传也是必然,”陈小蓉表示。

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陈小蓉也明显感到,当代中国年轻人所接触和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都源于西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的规模很小。在高校,精通并能教授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也很少。而实际上,学生对于学习传统体育项目还是有兴趣的。根据陈小蓉的调研,高校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深受学生喜爱,但这样的高校比例很低。

“‘非遗’项目的称号,对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陈小蓉说,“‘非遗项目’可以获得国家或地方的扶植资金,同时,‘非遗’的称号也有助于一个项目扩大影响,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

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哪些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成为“非遗”项目,现在还缺少一个明确的标准。

清华大学教授乔凤杰曾多次参与武术类“非遗”项目的评定工作,据他回忆,“很多上报的‘申遗’材料都有造假嫌疑。这些‘非遗项目’申报人看中的不仅仅是‘非遗’项目能够获得国家的扶助资金,更重要的是,一旦申报的项目获得‘非遗’称号,这些人更容易在社会上赚钱。”

申请“非遗”称号本来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瑰宝,却有人借此打起商业利益的主意。陈小蓉表示,我们并不回避非遗项目的商业开发,“能否在社会推广中盈利,是一个体育项目能否获得更好发展空间的重要条件。”陈小蓉以兰州“太平鼓”为例,“兰州‘太平鼓’现在在西北地区的民众参与度很高,也走进了部分高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项目现在的发展就很好。但商业开发不能过度,”陈小蓉强调,否则就会影响到一个项目能否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问题。

据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紱介绍,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非遗”项目是不能过度商业化的。也正是由于商业开发过度的原因,作为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类第一位的少林功夫,至今未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

要让“非遗“的称号真正成为那些急需保护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伞”,在乔凤杰看来,由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非遗”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需要弥补的漏洞和完善的规范、制度仍然很多,“更重要的是,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几个动作,而是有一个生活样态的根植土壤,比如武术中出拳和收拳动作的要义是‘出拳如闪电,回手似火烧,’如果只是说出拳收拳都要看快,那就不是武术的语言。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非遗’保护,其实最需要保护的就是它们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样态,而不只是外在的模样。”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
http://zqb.cyol.com/html/2013-11/04/nw.D110000zgqnb_20131104_5-04.htm